商品説明 |
---|
“名家通识讲座书系”总序 *讲 绪 论 第二讲 历史地理研究的起点 ——史前时期人与环境 一 史前时期聚落的环境选择 二 聚落环境选择与人类生产方式 三 史前时期西辽河流域聚落持续使用时间与环境容量 第三讲 地理视角下的历代疆域变? 一 “中国”的含义及其空间变化 二 中国历代疆域变化与疆域变化的地理基础 三 清代晚期的疆界条约与疆域变? 四 关于疆域问题的余论 第四讲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与植被的地理分布 一 历史时期气候冷暖干湿之变 二 历史时期植被地理分布变化与重要农业生产界限 第五讲 历史农业地理背景下的人类活动与环境改造 一 历史时期人类农业开发与环境改造 二 农业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 第六讲 历史经济地理的重要命题 ——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与北方移民的技术贡献 一 从易田制到土地连作 ——江南土地利用率*次提升 二 从水稻秧播到稻麦?熟制 ——江南土地利用率第二次提升 三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环境选择与南移时间 第七讲 江河湖泊演变与人类活动 一 历史时期黄河河道变? 二 关于历史时期黄河水患原因的探讨 三 历史时期长江中下游水道变? 四 长江中下游湖泊变? 第八讲 畜牧业的地理空间与草原游牧方式 一 非农业民族的地理分布与经济生活方式 二 畜牧业从原始农业中分?与游牧业诞生 三 游牧业与游牧方式 第九讲 政治的空间 ——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与行政区 一 分封制与政治空间管理 二 郡县制与地方行政管理 第十讲 空间的政治 ——行政区?界原则与历史渊源 一 “随山川形便”行政区边界 二 “犬牙交错”行政区边界 三 “随山川形便”与“犬牙交错”?界原则对当代的影? 第十一讲 历史交通地理(上) ——华北、内蒙古、东北三大区域的道路系统 一 太行山东麓道路与重要战例 二 华北平原通向内蒙古的道路与重要战例 三 燕山山脉与华北通向东北的道路 四 黄河中下游地区陆路交通 第十二讲 历史交通地理(中) ——西北、西南道路交通 一 “关中”的得名、道路系统与重大历史事件 二 川陕交通道路与重要战事 三 西南地区交通道路与民族经济文化 四 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 第十三讲 历史交通地理(下) ——?河与水路交通影?下的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一 ?河的开凿与主要?河的流向 二 天然河道的利用与岭南交通 第十四讲 地理形势与古代战略空间的演变 一 从西向东的政治空间与战略进程 二 从北向南的人口流动与军事交锋之地:淮河流域 三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的战事与长城的地理学意义 第十五讲 历史城市地理的基本问题 ——城市产生、城市地域空间格局与都城内部结? 一 城市产生、发展的地理过程 二 中国古代城市地域空间格局 三 中国早期城市形态与重要古都平面布局 四 中国古代都城选址的地理基础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*讲 绪 论 无论从旧石器还是新石器时代算起,人类在大地上已经走过万年以上的历程,而人类对于地理的认识几乎可以追溯至人类诞生之初。学术界给地理学下的定义是: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分布,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。其实在地理成为科学并成为学者的研究对象之前,早已存在于人们对于环境的感知与创造之中。人类对于地理的认识首先来自于求生、觅食这一与动物没有区别的本能行为,采集、渔猎乃至于原始农业,人们都必须观察四周环境,获得?里有食物可供采集、猎取,?里的土地可以种植作物这类信息,并且在这样的观察中探寻出能够通行的道路与能够安置聚落的地方。这些人类早期本能的求生行为成为人类认识地理的*步,并且人类在社会进步中继续迈出第二步、第三步……地理学逐渐发展成独立的科学。在的学术之林中,地理学似乎无足道,但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是,地理学是人类*早拥有的科学。 地理学的形成是一个渐进过程,人类掌握的地理知识,以及对于地理现象的探索并非停留在一个阶段,伴随社会进步,人类行为逐渐从利用环境发展到改造环境,对于自己生活之地,也从了解步入创造。这正如《全球通史》的作者L.S.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表述的那样,各种生物均以遗传因子?应环境而实现进化,只有人类的进化相反,不是遗传因子?应环境,而是通过改变环境?应自己的遗传因子。 正是这样的进化,使人类不仅从动物中分?出来,而且凌驾在所有生物之上。?切地讲,当人类处于采集、渔猎阶段,仅属于利用环境;原始农业生产出现之后就不同了,农作物取代了天然植被,由此环境发生了改变,可以数出种类的栽培植物覆盖了地表,人类通过城邑、聚落的修建,道路的延伸,工商业的经营,改变大地面貌而形成新的地理景观。人类改造环境,营造新的地理景观的同时,继续利用环境,但这时的利用已不同于采集、渔猎对于食物的索取,而是将政治、军事意图与空间利用结合为一体,并利用地理?到政治、军事目的。《左传》中的名篇《烛之武退秦师》就是一例,春秋时期郑国面临秦、晋?国军事进攻的威胁,郑国臣子烛之武为郑国退秦、晋联军,游说秦国时一语点明利害说的就是地理,即秦与郑之间有晋相隔,而晋与郑为邻,秦、晋联军若战胜郑国,直接受益者是晋而不是秦。烛之武利用秦、晋、郑之间的地理位置,以及攻郑必然会导致“邻之厚,君之薄”这样的结果,成功地分化了秦、晋联军,实现了退军的政治目的。固然,人类基于政治、军事意图利用地理并没有改变地物的格局,但却延伸了地理的含义,从可见的自然现象、人文现象扩展到抽象的政治、军事地理。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,涉及政治、军事的地理从来没有?开过我们,但几乎无从在大地上找到?里是政治,?里是军事,?者的存在通过人们的意愿、目的、智慧而实现,且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变化手法。这样总结起来,地理的?成包括?个层面,一类属于自然界本有的,如山脉、河流、湖泊、荒漠、植被的分布,气候、土壤的形成与变化;?一类则源于人类创造,农业、城市、聚落、交通、工商业乃至于政治、军事、文化均可成为地理。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?大分支。?类地理现象的成因不同,但彼此之间相互关联、相互依存,共同点缀、改造着我们脚下的大地与头顶的天空。 历史地理隶属于地理学,但研究对象分属于不同的时代——侯仁之曾经说过历史地理是昨天的、前天的地理——因此历史地理将历史学的时间体系纳入到研究之中,融时间与空间于一体,并在回归人类所经行的历程中探寻旧日的足迹及其影?。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,历史中也孕育了对历史地理的探求。史念海指出中国历史地理这一名称*早出现在20世纪30年代,那时顾颉刚创办了专门从事历史地理研究的学术团体——禹贡学会,并同时出版了学术期刊《禹贡》半月刊。《禹贡》本是《尚书》中的一篇,为中国*早的地理著作,以此命名学会与刊物,乃显示其渊源的久远,但《禹贡》半月刊的英文译名却是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。无疑,《禹贡》半月刊的问世就是历史地理登上中国学术舞台的年代,然而这并不是历史地理研究起步的年代,追寻历史地理的渊源,可上溯至东汉班固所撰《汉书·地理志》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虽未提及历史地理这一名目,但其表述形式、记述内容已具有“昨天”“前天”地理的特征,这一切将中国历史地理的学术渊源推溯至?千年前。 如果说《汉书·地理志》开?了传统 |